CN

天与ARTECH工作室(TIANYU ARTLIMITED) 由胡翌霖(哲学博士,曾任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与沈聪(青年艺术家、策展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创立,坐落于香港火炭艺术区。


我们以“与科技”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探索艺术与科技、文化与科技、人类与科技交界处的崭新表达方式。我们相信,信息时代的到来正重塑“技术”本身的含义:技术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工具,也不该仅仅与“科学”并列,而是将重新回归“技艺”一体的整合性路径。


面对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发展,我们质疑工业时代以来“唯效率、唯生产”的旧范式。我们关注:科技如何塑造人的生活、文化如何吸纳技术的语汇、艺术如何重新成为大众的表达工具

天与ARTECH工作室(TIANYU ARTLIMITED) 由胡翌霖(哲学博士,曾任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与沈聪(青年艺术家、策展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创立,坐落于香港火炭艺术区。


我们以“与科技”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探索艺术与科技、文化与科技、人类与科技交界处的崭新表达方式。我们相信,信息时代的到来正重塑“技术”本身的含义:技术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工具,也不该仅仅与“科学”并列,而是将重新回归“技艺”一体的整合性路径。


面对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发展,我们质疑工业时代以来“唯效率、唯生产”的旧范式。我们关注:科技如何塑造人的生活、文化如何吸纳技术的语汇、艺术如何重新成为大众的表达工具

天与ARTECH工作室(TIANYU ARTLIMITED) 由胡翌霖(哲学博士,曾任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与沈聪(青年艺术家、策展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创立,坐落于香港火炭艺术区。


我们以“与科技”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探索艺术与科技、文化与科技、人类与科技交界处的崭新表达方式。我们相信,信息时代的到来正重塑“技术”本身的含义:技术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工具,也不该仅仅与“科学”并列,而是将重新回归“技艺”一体的整合性路径。


面对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发展,我们质疑工业时代以来“唯效率、唯生产”的旧范式。我们关注:科技如何塑造人的生活、文化如何吸纳技术的语汇、艺术如何重新成为大众的表达工具

艺术项目

艺术项目

2025

19分08秒,50帧每秒,4k高清视频(3840x2160),宽高比

16:9,彩色,立体声,Led屏幕装置(6000*770*3500mm)

AGI影像


《遥远太阳之歌》是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四章节影像作品,关于太阳文化符号的历史记录,与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的技术愿景,呈现出跨越时空的不同“造日”实践。作品中使用的许多形象源自孩子对“聚变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未来”的想象,想象核聚变实现后的未来社会——树木还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吗?时间可以被重新规划吗?这些童真的构想与科学装置和历史意象交织,正在生成一本面向未来的科学技术使用指南。能源乌托邦的愿景与技术反思,都存在于这部由算法塑造的影像之中,当无限能源成为现实,人类世界回归到以人为中心的理想状态,我们将会用可控核聚变书写一本怎样全新的太阳编年史?

2025

19分08秒,50帧每秒,4k高清视频(3840x2160),宽高比

16:9,彩色,立体声,Led屏幕装置(6000*770*3500mm)

AGI影像


《遥远太阳之歌》是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四章节影像作品,关于太阳文化符号的历史记录,与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的技术愿景,呈现出跨越时空的不同“造日”实践。作品中使用的许多形象源自孩子对“聚变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未来”的想象,想象核聚变实现后的未来社会——树木还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吗?时间可以被重新规划吗?这些童真的构想与科学装置和历史意象交织,正在生成一本面向未来的科学技术使用指南。能源乌托邦的愿景与技术反思,都存在于这部由算法塑造的影像之中,当无限能源成为现实,人类世界回归到以人为中心的理想状态,我们将会用可控核聚变书写一本怎样全新的太阳编年史?

2025

19分08秒,50帧每秒,4k高清视频(3840x2160),宽高比16:9,彩色,立体声,Led屏幕装置(6000*770*3500mm)

AGI影像


《遥远太阳之歌》是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四章节影像作品,关于太阳文化符号的历史记录,与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的技术愿景,呈现出跨越时空的不同“造日”实践。作品中使用的许多形象源自孩子对“聚变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未来”的想象,想象核聚变实现后的未来社会——树木还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吗?时间可以被重新规划吗?这些童真的构想与科学装置和历史意象交织,正在生成一本面向未来的科学技术使用指南。能源乌托邦的愿景与技术反思,都存在于这部由算法塑造的影像之中,当无限能源成为现实,人类世界回归到以人为中心的理想状态,我们将会用可控核聚变书写一本怎样全新的太阳编年史?

Biological Landscap 生命景观

Biological Landscap
生命景观

2024

H260 x 80 x 400 cm

3D打印模型、参数化建模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北京泽桥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模型支持

怀柔大科学城收藏


如果我们在时间维度上对生命做一个切片,并将这一截面上的生命体视作一种雕塑,那么生物学的 “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则是生命雕塑的审美原则:噬菌体可以侵入并从内部瓦解细菌,心脏的构成是为人体的血液泵,蛋白质结构则从更微观的层面上预示不同生命功能…这一切的有序运行谱写了一场跨尺度的生命宏伟史诗,延续地球亿万年生生不息的生命景观。艺术家在此可视化了一组具有形式美感的生命结构,阐述生命底层逻辑所蕴含的生命美学。

2024

H260 x 80 x 400 cm

3D打印模型、参数化建模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北京泽桥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模型支持

怀柔大科学城收藏


如果我们在时间维度上对生命做一个切片,并将这一截面上的生命体视作一种雕塑,那么生物学的 “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则是生命雕塑的审美原则:噬菌体可以侵入并从内部瓦解细菌,心脏的构成是为人体的血液泵,蛋白质结构则从更微观的层面上预示不同生命功能…这一切的有序运行谱写了一场跨尺度的生命宏伟史诗,延续地球亿万年生生不息的生命景观。艺术家在此可视化了一组具有形式美感的生命结构,阐述生命底层逻辑所蕴含的生命美学。

2024

H260 x 80 x 400 cm

3D打印模型、参数化建模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北京泽桥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模型支持

怀柔大科学城收藏


如果我们在时间维度上对生命做一个切片,并将这一截面上的生命体视作一种雕塑,那么生物学的 “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则是生命雕塑的审美原则:噬菌体可以侵入并从内部瓦解细菌,心脏的构成是为人体的血液泵,蛋白质结构则从更微观的层面上预示不同生命功能…这一切的有序运行谱写了一场跨尺度的生命宏伟史诗,延续地球亿万年生生不息的生命景观。艺术家在此可视化了一组具有形式美感的生命结构,阐述生命底层逻辑所蕴含的生命美学。

Biological Memory 生命的记忆

Biological Memory
生命的记忆

2024

190x300x80cm

记忆金属、不锈钢、温控装置

华熙生物收藏


从文明诞生之始,人类就通过将记忆转移到不死之物上以抵抗肉身的消解。从壁画、石刻、书籍到互联网,我们希望通过不变的物质留下恒久不逝的稳定的信息。而生物记忆是一种弹性储存,我们的祖先在DNA中储存了“面向未来的记忆”,即我们天生以适应环境的身体性状,让每个新生的个体得以应对未来的各种变化生存下来,因此生命面向未来的可能性自存在于生

命对于过去的记忆当中。作品通过雕塑与新材料的结合阐释新形态的,在分子层面的生命底层逻辑上展现的生物美学。借由记忆金属材料,生命雕塑得以耦合蛋白质“变形与复性”的

动态概念,并通过变温和观众产生互动。

2024

190x300x80cm

记忆金属、不锈钢、温控装置

华熙生物收藏


从文明诞生之始,人类就通过将记忆转移到不死之物上以抵抗肉身的消解。从壁画、石刻、书籍到互联网,我们希望通过不变的物质留下恒久不逝的稳定的信息。而生物记忆是一种弹性储存,我们的祖先在DNA中储存了“面向未来的记忆”,即我们天生以适应环境的身体性状,让每个新生的个体得以应对未来的各种变化生存下来,因此生命面向未来的可能性自存在于生

命对于过去的记忆当中。作品通过雕塑与新材料的结合阐释新形态的,在分子层面的生命底层逻辑上展现的生物美学。借由记忆金属材料,生命雕塑得以耦合蛋白质“变形与复性”的

动态概念,并通过变温和观众产生互动。

2024

190x300x80cm

记忆金属、不锈钢、温控装置

华熙生物收藏


从文明诞生之始,人类就通过将记忆转移到不死之物上以抵抗肉身的消解。从壁画、石刻、书籍到互联网,我们希望通过不变的物质留下恒久不逝的稳定的信息。而生物记忆是一种弹性储存,我们的祖先在DNA中储存了“面向未来的记忆”,即我们天生以适应环境的身体性状,让每个新生的个体得以应对未来的各种变化生存下来,因此生命面向未来的可能性自存在于生

命对于过去的记忆当中。作品通过雕塑与新材料的结合阐释新形态的,在分子层面的生命底层逻辑上展现的生物美学。借由记忆金属材料,生命雕塑得以耦合蛋白质“变形与复性”的

动态概念,并通过变温和观众产生互动。

系列
讲座/对谈

系列讲座
对谈

2025/8/14—持续更新中

对谈人|胡翌霖 沈聪

2025/8/14—持续更新中

对谈人|胡翌霖 沈聪

2025/2/25—2025/9/15 共5期

主讲人|胡翌霖

2025/2/25—9/15 共5期

主讲人|胡翌霖

系列对谈 | Web3问答集

2025/6/15—持续更新中

主讲人|胡翌霖

2025/6/15—持续更新中

主讲人|胡翌霖

系列
读书会

2025/2/16—持续更新中

领读人|胡翌霖

2025/2/16—持续更新中

领读人|胡翌霖

读书会 |《象征的贫困》

读书会 | 象征的贫困

2025/2/15—2025/9/11 共18期

领读人|胡翌霖 沈聪

2025/2/15—9/11 共18期

领读人|胡翌霖 沈聪

不定时更新

不定时更新

系列讲座/对谈

系列读书会

2025/8/14—持续更新中

对谈人|胡翌霖 沈聪

2025/2/25—9/15 共5期

主讲人|胡翌霖

系列对谈 | Web3问答集

2025/6/15—持续更新中

主讲人|胡翌霖

2025/2/16—持续更新中

领读人|胡翌霖

读书会

| 象征的贫困

2025/2/15—9/11 共18期

领读人|胡翌霖 沈聪

不定时更新

沙龙|人类,智能与肉身:
AI时代我们还能做艺术吗?


本次沙龙以“AI时代我们还能做艺术吗?”为核心议题,在图像泛滥、算法同质化的今天,创作者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去中心化系统中的节点”;作品也不仅仅是物品,更是与技术和社会结构互动的过程。本次沙龙从哲学、教育、创作实践、机构运营等角度,呈现了一个多维度的AI艺术图景。AI不再是神秘技术,而是每位艺术家都必须面对与回应的现实语境。

沙龙|人类,智能与肉身:
AI时代我们还能做艺术吗?


本次沙龙以“AI时代我们还能做艺术吗?”为核心议题,在图像泛滥、算法同质化的今天,创作者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去中心化系统中的节点”;作品也不仅仅是物品,更是与技术和社会结构互动的过程。本次沙龙从哲学、教育、创作实践、机构运营等角度,呈现了一个多维度的AI艺术图景。AI不再是神秘技术,而是每位艺术家都必须面对与回应的现实语境。

沙龙|人类,智能与肉身:

AI时代我们还能做艺术吗?


本次沙龙以“AI时代我们还能做艺术吗?”为核心议题,在图像泛滥、算法同质化的今天,创作者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去中心化系统中的节点”;作品也不仅仅是物品,更是与技术和社会结构互动的过程。本次沙龙从哲学、教育、创作实践、机构运营等角度,呈现了一个多维度的AI艺术图景。AI不再是神秘技术,而是每位艺术家都必须面对与回应的现实语境。

CCiC x Synbiopunk论坛| 
胡翌霖 × 夏可君 × 魏颖:生物技术的美学变异


在AI、基因编辑、合成生物不断推进的时代,“生命”正在成为一种可被计算、操控、合成与编码的对象。我们是否正经历一次深层的感知秩序变异?面对“可设计生命”的现实,艺术与哲学是否也需要重新定义自身的位置?论坛邀请三位横跨技术哲学、艺术批评与科技艺术策展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生命技术引发的艺术艺术革命。 

CCiC x Synbiopunk论坛| 
胡翌霖 × 夏可君 × 魏颖:生物技术的美学变异


在AI、基因编辑、合成生物不断推进的时代,“生命”正在成为一种可被计算、操控、合成与编码的对象。我们是否正经历一次深层的感知秩序变异?面对“可设计生命”的现实,艺术与哲学是否也需要重新定义自身的位置?论坛邀请三位横跨技术哲学、艺术批评与科技艺术策展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生命技术引发的艺术艺术革命。 

CCiC x Synbiopunk论坛| 
胡翌霖 × 夏可君 × 魏颖:生物技术的美学变异


在AI、基因编辑、合成生物不断推进的时代,“生命”正在成为一种可被计算、操控、合成与编码的对象。我们是否正经历一次深层的感知秩序变异?面对“可设计生命”的现实,艺术与哲学是否也需要重新定义自身的位置?论坛邀请三位横跨技术哲学、艺术批评与科技艺术策展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生命技术引发的艺术艺术革命。 

核聚变与艺术的对话 |
2025“能源与文明”展览盛大开启


2025年9月14日上午10:00,由中央美术学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与合肥市人民政府联合推出的大型科普展览“能源与文明——科学艺术·聚变未来”即将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作为国内首个以“可控核聚变”为主题的美术馆级科学艺术展览,通过跨学科的视角将科学成果与当代艺术表达方式结合,构建了从科学问题到艺术表现,再到公众认知的完整知识链条。

核聚变与艺术的对话 |
2025“能源与文明”展览盛大开启


2025年9月14日上午10:00,由中央美术学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与合肥市人民政府联合推出的大型科普展览“能源与文明——科学艺术·聚变未来”即将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作为国内首个以“可控核聚变”为主题的美术馆级科学艺术展览,通过跨学科的视角将科学成果与当代艺术表达方式结合,构建了从科学问题到艺术表现,再到公众认知的完整知识链条。

核聚变与艺术的对话 |
2025“能源与文明”展览盛大开启


2025年9月14日上午10:00,由中央美术学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与合肥市人民政府联合推出的大型科普展览“能源与文明——科学艺术·聚变未来”即将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作为国内首个以“可控核聚变”为主题的美术馆级科学艺术展览,通过跨学科的视角将科学成果与当代艺术表达方式结合,构建了从科学问题到艺术表现,再到公众认知的完整知识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