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对谈 |
技术与艺术的哲学盲盒


“哲学盲盒”系列由天与ARTECH的创始人胡翌霖(曾任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现为自由学者)及他的学生兼艺术合伙人沈聪(科技艺术策展人,艺术家)主持,以“盲盒”式的开放结构,每期从不同的艺术作品、技术现象出发,在师徒的跨学科对话中,探讨技术与艺术的交织——追溯其历史脉络,揭示其哲学意涵,让每一次开启都成为思想与审美的双重发现。


“哲学盲盒”系列由天与ARTECH的创始人胡翌霖(曾任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现为自由学者)及他的学生兼艺术合伙人沈聪(科技艺术策展人,艺术家)主持,以“盲盒”式的开放结构,每期从不同的艺术作品、技术现象出发,在师徒的跨学科对话中,探讨技术与艺术的交织——追溯其历史脉络,揭示其哲学意涵,让每一次开启都成为思想与审美的双重发现。

对谈人|胡翌霖 沈聪

2025/8/14—持续更新中

对谈人|胡翌霖 沈聪

2025/8/14—持续更新中

Aug 14, 2025

Aug 14, 2025

从“什么是技术”谈起,区分了工具与技术的根本差异,追溯古代技艺与现代技术的断裂。我们借海德格尔的“集置”(Ge-stell)思考:技术如何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讨论当代如何以“思”回应技术的支配。每一次新技术都是一场斗争,而艺术家的行动,是在技术的缝隙中重新开辟思与创造的可能。

从“什么是技术”谈起,区分了工具与技术的根本差异,追溯古代技艺与现代技术的断裂。我们借海德格尔的“集置”(Ge-stell)思考:技术如何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讨论当代如何以“思”回应技术的支配。每一次新技术都是一场斗争,而艺术家的行动,是在技术的缝隙中重新开辟思与创造的可能。

从“什么是技术”谈起,区分了工具与技术的根本差异,追溯古代技艺与现代技术的断裂。我们借海德格尔的“集置”(Ge-stell)思考:技术如何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讨论当代如何以“思”回应技术的支配。每一次新技术都是一场斗争,而艺术家的行动,是在技术的缝隙中重新开辟思与创造的可能。

Sep 08, 2025

Sep 08, 2025

以“媒介与感知”为起点,从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谈到白南准《电子高速公路》,探讨技术如何改变文化与感知。口语、书写与思维方式的转变揭示了信息碎片化与“次生口语文化”的复兴;而在资本与技术的张力中,注意力成为快销品,AI 降低了创作门槛。我们追问:在文化趋同与算法主导的时代,艺术如何重新找回差异与思考的空间。

以“媒介与感知”为起点,从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谈到白南准《电子高速公路》,探讨技术如何改变文化与感知。口语、书写与思维方式的转变揭示了信息碎片化与“次生口语文化”的复兴;而在资本与技术的张力中,注意力成为快销品,AI 降低了创作门槛。我们追问:在文化趋同与算法主导的时代,艺术如何重新找回差异与思考的空间。

以“媒介与感知”为起点,从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谈到白南准《电子高速公路》,探讨技术如何改变文化与感知。口语、书写与思维方式的转变揭示了信息碎片化与“次生口语文化”的复兴;而在资本与技术的张力中,注意力成为快销品,AI 降低了创作门槛。我们追问:在文化趋同与算法主导的时代,艺术如何重新找回差异与思考的空间。

Sep 29, 2025

Sep 29, 2025

从“技术愿景与人的本质”谈起,讨论艺术如何回应“赛博格化的人类”,并借麦克卢汉思考人与自然的“界面”关系。第二部分探讨死亡与人体增强、赛博格与意义感的危机;第三部分转向未来社会与精神重塑——在技术信仰与公共精神崩解的时代,我们如何重新定义“人”与“技术”的边界。

从“技术愿景与人的本质”谈起,讨论艺术如何回应“赛博格化的人类”,并借麦克卢汉思考人与自然的“界面”关系。第二部分探讨死亡与人体增强、赛博格与意义感的危机;第三部分转向未来社会与精神重塑——在技术信仰与公共精神崩解的时代,我们如何重新定义“人”与“技术”的边界。

从“技术愿景与人的本质”谈起,讨论艺术如何回应“赛博格化的人类”,并借麦克卢汉思考人与自然的“界面”关系。第二部分探讨死亡与人体增强、赛博格与意义感的危机;第三部分转向未来社会与精神重塑——在技术信仰与公共精神崩解的时代,我们如何重新定义“人”与“技术”的边界。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