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能源与文明

科学艺术·聚变未来

作为国内首个以“可控核聚变”为主题的美术馆级科学艺术展览,展览汇聚了核聚变领域的顶级科学家与艺术界领军人物。通过跨学科的视角,展览将科学成果与当代艺术表达方式相结合,构建了从科学问题到艺术表现,再到公众认知的完整知识链条。

2025年9月14日上午10:00,由中央美术学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与合肥市人民政府联合推出的大型科普展览“能源与文明——科学艺术·聚变未来”即将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作为国内首个以“可控核聚变”为主题的美术馆级科学艺术展览,展览汇聚了核聚变领域的顶级科学家与艺术界领军人物。通过跨学科的视角,展览将科学成果与当代艺术表达方式相结合,构建了从科学问题到艺术表现,再到公众认知的完整知识链条。



展览聚焦能源技术的迭代与文明的进步,特别是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性进展。通过历史、科学和艺术三个维度的知识图谱构建,与艺术表达相结合全面展示核聚变科学原理。以历史维度回顾了钻木取火到核聚变的能源技术演变,展示了中国核聚变研究的艰难历程;从科学维度全景式解读了可控核聚变的原理,并通过EAST、托卡马克等珍贵科学文物展示科学探索的历程;在艺术维度上则通过巨型装置作品如《闪电》《海》《造太阳》等,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视觉奇观,激发观众的感官体验与思考。



展览创新性的展示方式不仅实现了科学表达与艺术认知的双向激发,还让观众通过沉浸式的体验,直观感受到能源的无限潜力,激发人们对未来能源时代的想象与思考。

< *活动开幕式 Opening Ceremony >

中央美术学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合肥市人民政府主办;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大太阳(合肥)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承办,联合推出大型科普展览“能源与文明——科学艺术•聚变未来”于2025年9月14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


此次展览受到科学领域、艺术领域的广泛关注,同时列入2025年全国科普月系列活动、2025年北京国际设计周系列活动、2025年第三届中国(合肥)国际科学艺术周系列活动。


作为国内首个以“可控核聚变”为主题的美术馆级科学艺术展览,展览汇聚了核聚变领域的顶级科学家与艺术界领军人物。通过跨学科的视角,展览将科学成果与当代艺术表达方式相结合,其展示方式不仅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双向激发,还让观众通过沉浸式体验,直观地感受到能源的无限潜力,激发人们对未来能源时代的想象与思考。

PART.1

三大维度结合科学装置:
沉浸式体验让科学可感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展览以能源技术迭代与人类文明演进为核心,重点聚焦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借助历史、科学、艺术三维知识图谱的搭建,全方位呈现核聚变科学原理与艺术表达的深度融合。 


展览以多件装置作品为核心呈现载体,有效打破科学与艺术间的学科壁垒,将抽象的核聚变原理转化为可直观感知的感官体验,进而引导观众深入思考人类与能源的内在关联。


闪电

对话终极能源的 “光影宣言”

装置《闪电》延续了 19 世纪末尼古拉・特斯拉线圈的设计理念,既是对科学先驱伟大发明的致敬,也串联起能源探索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作品通过剧烈的声响与明暗交织的光影碰撞,不仅直观呈现核聚变反应所需的超高温环境,更以视觉化、听觉化的语言隐喻自然界的深层动力 —— 如同核聚变在宇宙中的能量形态,让观众在震撼的感官体验中,与 “人类终极能源梦想” 展开哲学层面的对话。


50 吨海水里的 “能源未来

装置《海》通过50吨人造海水,生动展示海水转化为能源的未来图景,突显了可控核聚变的巨大潜力,表现了其作为理想终极能源的价值。



造太阳

光纤里的 “能量复刻”

《造太阳》装置通过光纤设备将户外阳光引入美术馆,再通过聚光投射,创造出直径5米的“人造太阳”,不仅还原了阳光的能量形态,还与展馆中的海水场景相呼应,帮助观众直观理解核聚变能源的巨大潜力。这些互动性装置打破了传统科普的展览形式,构建起一个 “可看、可听、可感” 的科学艺术空间,让观众从 “被动接收” 转向 “主动探索”。

PART.2

科学文物:
见证核聚变发展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览还特别展示了多件核聚变科学文物,展现了物理世界的精密与奥秘。从我国最早的托卡马克装置KT-5到东方超环EAST全超导托卡玛卡装置,这些实物和模型记录了中国核聚变研究的关键历史节点。自1960年代起,中国便启动了磁约束聚变研究,托卡马克成为了主要研究路径。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重要成就,也展现了核聚变研究如何推动全球能源科技的发展。展览通过这些珍贵文物,呈现了中国在可控核聚变研究领域的领导地位,凸显了核聚变研究的深远意义。

遥远太阳之歌

记录中国可控核聚变的第一部AGI影像

影像作品《遥远太阳之歌》是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四章节影像作品,关于太阳文化符号的历史记录,与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的技术愿景,呈现出跨越时空的不同“造日”实践。作品中使用的许多形象源自孩子对“聚变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未来”的想象,想象核聚变实现后的未来社会——树木还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吗?时间可以被重新规划吗?这些童真的构想与科学装置和历史意象交织,正在生成一本面向未来的科学技术使用指南。能源乌托邦的愿景与技术反思,都存在于这部由算法塑造的影像之中,当无限能源成为现实,人类世界回归到以人为中心的理想状态,我们将会用可控核聚变书写一本怎样全新的太阳编年史?

PART.3

互动探索:
探索核聚变的奇妙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核聚变,展览还特别设计了多个互动环节。例如,观众可以通过聚变水滴·解码文明(海水卡)参与式科普:每位参与者都是文明能量的传递者,孩子们通过提取海水→激活文献内容→拼合能源文明密码墙的过程,亲身体验“从一滴海水到无限能源”的科技奇迹。同时,展览现场还将推出一系列与核聚变及能源相关的衍生品,观众可以通过这些产品延续展览体验,深入思考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展览中的文献墙依据能源使用类型的演变划分为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时代及核能时代等不同历史阶段,并通过这一脉络展示了人类对能源利用方式的演进。其中隐含一条贯穿始终的核心线索,即对温度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从石器时代仅能利用火的普通温度,到核能时代已可实现极高与极低温度的精準控制,体现出人类随时代发展对能源掌控力的显著提升。

展览文献墙

本次展览已纳入 2025 年全国科普月系列活动,并计划在北京、合肥、深圳等城市进行全国巡展,推动能源科学艺术理念跨地域传播。此外,展览将持续深化 “科学艺术工作坊进校园”“主题云课堂” 等科普形式,进一步扩大与青少年群体进行互动,让核聚变等前沿科技知识以更生动的方式触达公众。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0月12日。欢迎各界观众前来参观,一同见证科学与艺术碰撞出的耀眼火花!


能源与文明——科学艺术·聚变未来

展览工作团队:

学术顾问:林茂 李建刚

特邀指导:邱志杰 胡浩民

总 协 调:潘承辉

行政协调:吴娅娟 王姝

总 策 划:吴征 孔德峰

展览总监:靳军 韩文超

展览统筹:高高 海军 

策展团队:张兆宏 沈星逸 苏磊 沈聪 陈娱 渠承明 何秋言

执行策展:蔡苗苗 刘祥琦 周游 胡一葳 吴颖淇 朱子修 吴振东 胡曼露

展览协调:王静 刘希言

视觉设计:巩毅 王耕雨

影像设计:刘建 何晨暄

装置设计:李鹏 丁浩斌 许光鑫 孟祥忠 陈章 魏子安 王超群 许红运 向念文 吕增威 李春华 陈志伟 王书来 刘仲宝 薛峰

宣传设计:丁冠盟 张路明

表演设计:侯百慧 李雪滢 孔祥禹 杨舒婷 叶香

文献整理:王家鹄 贾贤晶 马嘉仪 马楚鑫 赵钰涵

设计统筹:纪玉洁

展览管理:宿世存 荆鹏 吕智发

媒体宣传:何一沙 吴靖 贺伊飞 杜隐珠 丁怡

公共教育:肖宝珍 耿菁华 王军 姚轶群 梁雯 西华伟

发展推广:孙炜 伊义 金简如 寇蕾 刘星伶

财经事务:杨柳 门婧

行政支持:蒋思妤 岳君瑶 张倩 郭旭 陈小华



主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

合肥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

大太阳(合肥)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

科普中国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

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普文化产业专委会

工业制造艺术创新设计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支持单位:

北京国际设计周

爱普生光影研究院

深圳视爵光旭电子有限公司

北京原力辰超导技术有限公司

几沐实验室

天与ARTECH

安徽本轮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和谷共创科技有限公司

日期

Sep 14, 2025

地点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主办方

中央美术学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合肥市人民政府

合作方

天与ARTECH

CN